于清教:全固态电池商业化仍有诸多难题待解

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于清教表示,全固态电池还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例如离子电导率问题、固固界面问题、成本问题等等。

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

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

“在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方面,国内外都面临瓶颈,目前可以说中国与其他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近日,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于清教在接受风口财经采访时表示,对于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早已遥遥领先的国内市场来说,难得与其他国家“步调一致”,而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之难。

“全固态电池还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例如离子电导率问题、固固界面问题、成本问题等等。”于清教表示。

据悉,大众、丰田、宝马等全球汽车制造商都曾竞相押注全固态电池,但历经数十年的研究和数十亿美元的投资,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全固态电池,仍然有技术创新、高昂成本等问题难以解决。丰田作为最先开展固态电池研发的企业,更是将全固态电池的推测量产时间从此前的2027年推迟到了2030年以后。

“目前国内企业多数从半固态电池入手,产业化进度会更快一些。”于清教表示,相较于国外死磕技术但进展缓慢的激进型全固态电池研究思路,国内一手抓全固态研发、一手抓半固态量产的渐进性技术路线更为实际,2023年我国已实现半固态电池的量产装车。

“我国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等下游消费市场培育较好,电池供应链相对完备,制造水平与成本控制等方面其实是具备很多优势的。”于清教分析道,因此即便是面对同一道难题,国内市场仍然可以掌握较大胜算。

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614.1GWh 全固态电池将迎来产业化

此外,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固态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固态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尤其是伴随着以卫蓝新能源和赣锋锂电等为代表的中国企业的半固态电池的量产装车,标志着半固态电池在2023年实现了经济学意义上的产业化。同时,EVTank也强调,全固态电池目前仍然面临着尚未完全解决的离子电导率问题、固固界面问题和循环性能问题等,预计其产业化时间节点将在2030年左右。

基于对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和降本路径的研判,EVTank预计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的出货量将达到614.1GWh,在整体锂电池中的渗透率预计在10%左右,其市场规模将超过2500亿元,主要为半固态电池。